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Shanghai Yangtze Estuarine Wetland Nature Reserve for Chinese Sturgeon)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录时间 2007年10月10日
面积 3760公顷
所属行政区 上海市
行政区代码 3100
坐标 122º2´—122º8´E,31º28´—31º33´N
海拔 0m(海平面)
湿地类型 F
湿地标准 1,2,4,7,8

湿地标准

  • 1:该场地位于世界第三、亚欧大陆面积最大的长江河口地区。
  • 2:该湿地在IUCN红色名录中有2种极危物种、2种濒危物种和1种易危物种。
  • 4:湿地可为中华鲟等多种鱼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地。
  • 7:湿地水生生物占主导地位。
  • 8: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各种鱼类栖息地、洄游通道、产卵地点和摄食地。

地区描述

这个地区的描述如下:

1、该地区被称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

2、地理坐标为东经122º2´-122º8´,北纬31º28´-31º33´。

3、该地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距离上海市中心78公里。

4、海拔为0米(海平面)。

5、总面积为3760公顷。

6、该湿地位于长江口,东至崇明滩涂岛,北至长江南支的北港航道,南靠长江北支,西至东海。湿地的最东端是佘山岛。大部分湿地是深度在5米以内的淡水和咸水交汇区。不平的水下地形由各种大小和高度不等的沙质暗滩组成。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认为是中国少数几个典型的河口淡咸水湿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

7、湿地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季节分布均匀。湿地底质肥沃,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各种水产养殖业发达。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

地形地貌特征

1、地质和地貌:属于潮间带海岸,由长江水在潮汐影响下携带的自然沉积物形成。具体来说,这种堆积地形是由北港和北支江道的退潮以及崇明岛阴影区的慢潮形成的。沿海积淤的主要方向是东部和北部。

2、土壤:主要土壤类型是沙土,包括海岸盐碱土和河流湿润土。

3、水文:该地区的适宜水文特性受长江径流、潮汐和风暴潮的控制,属于不规则的浅海半日潮。平均年潮差在2.43和3.08米之间,最大涨潮潮差为4.62米,最大落潮潮差为4.85米。水深在5米以内。平均年水温在17.01℃和17.4℃之间。最高水温出现在8月,值为5.6-6.7℃。风浪是该地区波浪的主要形式,地面浪是第二位。

4、水质:受长江径流的影响,水体富含营养物质。水质良好,pH值在6.57和8.38之间,盐浓度为5.35‰,溶解氧(DO)含量在6.63和10.09 mg/L之间,化学需氧量(COD)在1.22和2.78 mg/L之间,无机氮含量在0.067和0.272 mg/L之间。

重要鸟类

根据文档,上海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拥有多种重要的鸟类。这些鸟类包括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白肩雕大鸨。此外,还有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这些鸟类中有6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还有38种在湖北省受到保护。这个湿地是全球候鸟重要的迁徙路线之一,每年至少有80种迁徙鸟类在此过冬,为全球濒危水禽提供了关键的庇护所和栖息地。此外,还有一些全球濒危物种,如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勺嘴鹬;濒危的黑脸琵鹭;以及易危的黄嘴白鹭仙八色鸫

重要植被

浮游植物是湿地中的主要植物类型,记录的浮游植物包括6门、68属和132种,其中大部分是硅藻,包括37属和93种,占总数的70.5%。记录的绿藻包括17属和20种,占15.2%。甲藻、蓝藻、黄藻和裸藻分别占6.1%、6.1%、1.5%和0.8%。浮游植物的密度为每立方米2.22×106个。根据生态特性,湿地中的浮游植物可以分为四个生态型:沿海低盐组、河口半咸水组、近海高盐组和淡水组。沿海低盐组在湿地中占主导地位,主要由温带沿海物种和耐温耐盐性物种组成。代表性物种有圆筛藻属、琼氏细圆板藻和中肋骨条藻。近海高盐组主要由耐高温耐盐的热带物种组成,如细弱海链藻和洛氏角毛藻。河口半咸水组的代表物种是具槽直链藻,这个群体数量较少,分布在保护区的东北部。淡水组随长江径流进入湿地,物种丰富且分布广泛。此组的代表物种有螺旋颗粒直链藻和格孔盘星藻。

生态特征

湿地位于长江口的河口地区,东界崇明岛,南接长江南支北港航道,北靠长江北支,西临东海。湿地的最东端是佘山岛。大部分湿地是深度不超过5米的咸淡水交汇区。不均匀的水下地形由各种大小和高度不同的沙质隐蔽浅滩组成。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被确定为中国境内少数典型的河口咸淡水湿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湿地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且季节分布均匀。湿地具有丰富的底栖物质、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的水产养殖场。它不仅是濒临灭绝的中华鲟幼体的唯一“幼儿园”,还是中华鲟父母的独特“分娩场所”和“产后保育场所”。在中华鲟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它是人口聚集最多、栖息时间最长且所有生理调节都能得到良好完成的自然地方。因此,它是中华鲟群体可能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关键地点。此外,它也是许多其他鱼类物种的重要迁徙通道、觅食场所和产卵地。作为具有自然栖息地、代表性湿地类型和独特湿地功能的湿地,该湿地具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总体而言,作为具有全球重要生态敏感性的自然地区,这个湿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采取的保护措施

1、该地区被明确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所有,由管理部门使用。

2、自2003年以来,每年的5月1日至9月30日实施封闭管理,禁止所有的捕鱼活动。

3、2003年制定了“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2004年开始实施“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和监测”,并全面开展了对幼年中华鲟的搜救工作。同时进行了保护鱼类的引种和繁殖,以及中华鲟的繁殖和放流。湿地监测也在进行中。例如,仅在2007年上半年,就通过6次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获取了330个水文气象数据,900个水质数据和120个生物样本,并完成了初步报告。

5、加强了区域巡航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制定了大型水生动物的救援计划。

6、与上海水产大学合作,进行了“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社区联合发展系统研究”,为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依据。

7、保护区计划申报“上海长江口中华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增强保护力度。

管理机构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