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保护区名称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四川省绵阳市
面积(公顷) 44384.7
坐标 东经103°45′至104°05′,北纬31°50′至32°10′
海拔
主要保护对象 大熊猫、扭角羚及森林生态系统
类型 野生动物
级别 国家级
始建时间 19790501
主管部门 林业

地区描述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79年建立,2000年扩建,面积44384.7公顷,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地形地貌特征>>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位于绵阳西部高山区,处于北川县的西北角,保护区面积0.67万公顷,1979年公布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山高坡陡,沟谷狭窄,自然垂直落差大,相对高差超过2473米,西部最高处海拔4073 米, 东部最低处海拔1600米,区内地貌变化大,植被垂直带完整,风光奇丽、原生生态保持完好。区内以国宝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动物数量多,占全市大熊猫总数160余只的三分之一;正因此,使小寨子沟的知名度和生态旅游的品味都很高。

重要鸟类

据统计,小寨子沟保护区鸟类有17目58科333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2010年10月颁布的中国濒危珍稀动物名录以及参考《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入的动物种类,保护区现有珍稀濒危动物7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雕绿尾虹雉斑尾榛鸡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鸢鸳鸯蓝马鸡血雉红腹角雉等,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鹰鹃普通夜鹰黑啄木鸟

重要植被

小寨子沟保护区林地面积44383.3公顷,占总面积的99.997%,非林地主要是道路及站房等建筑用地。森林覆被率78.9%。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24993.5公顷、疏林地3167.7公顷、灌木林地10029.8公顷、无林地6192.3 公顷。保护区几乎包括了岷山山系的所有天然林类型,其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是岷山山系的典型代表,包括11个植被型、17个群系组、24个群系。 保护区调查记录到的植物共262科882属2105种,其中大型真菌39科79属125种,高等植物223科803属2025种。高等植物占全国科数的50.76%、属数的21.95%、种数的6.92%,可见保护区植物的多样性较高,种类丰富。此外,保护区植物还有起源古老、特有种和少有种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珍稀濒危植物多等特点。根据国务院1999年8月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进行统计,小寨子沟保护区内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光叶珙桐2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四川红杉、水青树、连香树、油麦吊云杉、巴山粗榧等11种。

生态特征

小寨子沟是一个完整的小流域,地势西北高,东面低,众多条溪流瀑布飞泻而下,汇成主沟,注入青片河。溪水将山体切割成无数的幽深峡谷,高低大小各异的山梁纵横交错,千姿百态。沟内森林覆盖率达82.73%,因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 高低差异悬殊,使植被成带状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针林带、高山草甸。植物珍稀、有87科380属16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1──3级珍贵树种有珙桐、水青树,红豆、连香树、樟木、楠木等10余种。沟内有脊椎动物24目68科208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因为小寨子沟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所以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小寨子沟之所以保存如此完好,是因为它没有受到人类的干扰,而处在若干保护区的中心地带。它的东面是青片保护区,南面不远是宝顶沟自然保护区,西面与岷山和阿坝州相连,北面是白羊自然保护区,四周居民很少,只有少量的羌藏族同胞。加之地形地貌气候和海拔高度的原因,使这片保护区成为世界一流的保存最原始的保护区。

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小寨子沟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小寨子沟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构建与周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交流的廊道,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防止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的破坏和动植物种群的减少,促进生物圈进入良性循环与自然演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根据《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的通知》(北府办发〔2018〕82号)文件精神,结合保护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落实的十九大和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考核体系,不断提升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效能化工作水平。 二、目标任务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根据保护区机构设置情况,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实行管理处—级保护站二级管护制度,建立覆盖全区的资源保护网络体系,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 三、网格划分及职责 小寨子沟保护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由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组织,一级网格责任主体为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网格责任人为管理处处长;二级网格责任主体为保护区各保护站,网格责任人为各保护站站长。 (一)、一级网格职责: 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执行国家、地方有关保护区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科学决策、协调配置各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负责整个保护区负责林政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珍稀动植物的抢救、护林防火等;掌握保护区内的资源消长变化,资源结构变化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变化,制定森林防火与环境建设计划,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保护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严格执法。 (二)、二级网格职责: 1、全面保护好管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各管护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并全面完成第一线的保护管理工作。 2、认真落实巡护监测、森林防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制度,认真写好巡护记录和巡护日记。 3、及时掌握保护区内的资源消长变化、资源结构变化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变化的基本情况。 4、坚决制止在林区从事盗伐林木、乱挖药材、非法狩猎、放牧、开垦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对重大案件要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5、积极做好病、饿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助工作。 6、负责进出保护区的行人、车辆实行严格检查,杜绝危禁物品进出保护区。 7、加强对周边及外来游客的保护宣传教育,增强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法制观念。 8、加强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努力推进自然资源社区共管工作。 四、网格管理 1、建立"五定"机制。即在各级网格内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五定"监管机制,确保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考核评价客观,相应内容向社会公开公示。 2、建立责任制。明确各网格监管人员具体责任,单位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联动,建立联动机制,认真履行职责。 3、建立巡护巡查日志制度。网格责任人员要对辖区内所有生态资源环境安全隐患、违规违法事件等定期进行巡护和监督,所有巡护监督内容必须反应在个人巡护日志和工作记录当中,发现相关问题及时向上级网格报告。 4、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各级网格横向之间(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有关部门要定期会商沟通,加强协调配合,共享监管信息,开展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 5、建立信息化监管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保护区数字化生态资源管理平台,并逐级联网,逐步实现数字网格化监管。 6、建立科学有效的宣教体系。充分利用保护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区宣教活动,建成具有保护区特色的宣教平台,提升大众对生态资源、生态保护的认知,从而增加广大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7、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各级网格定期对本级网格运行情况进行自评,上级网格对下级网格进行考核评价,研究改进措施,评价结果逐级上报,并将最终考核纳入年终考核。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确保此项工作开展,成立保护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区域,确保保护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顺利推进。 2、提升能力。加强各站人员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开展网格监管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提升监管人员素质和履职能力,保证网格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3、夯实基础。结合环保督查和“绿盾”专项行动的开展,,摸清保护区内各类环境问题情况,完善环境管理基础台账,做到数据准确无误、动态即时更新、整改落实到位。 4、强化责任。对网格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监管人员责任。

管理机构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http://www.beichuan.gov.cn/zjbc/bcgl/zrzy/19688681.html https://baike.sogou.com/v452270.htm http://www.beichuan.gov.cn/ywdt/bmdt/22104141.html